搭起娄底现代工业的“四梁八柱”——新中国建设70周年娄底市工业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3日       来源:娄底日报      阅读:174次

娄底经开区三一重工 严伯霖 摄

娄底博盛新材料公司 杨升根 摄

涟钢冷轧薄板生产线 刘时庄 摄

电子陶瓷是我市地域特色传统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让娄底成为了全国“电子陶瓷之乡”、全国电子陶瓷出口基地,娄底特种陶瓷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都享有一定的声誉。9月23日,面对记者的采访,作为娄底本土企业家的安地亚斯董事长康丁华感慨地说:新能源先进陶瓷产业,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娄底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

而不远万里从河北、内蒙古搬迁至娄底的湖南利钢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看中这里的两大资源优势和娄底良好的营商环境:第一是华菱涟钢优质的薄板优势。第二是市场资源优势。娄底是湖南的几何中心,方圆100公里范围的长沙、常德、怀化、湘西、江西萍乡等地每年镀锌带钢消耗产量在100万吨以上,该公司利用华菱涟钢热轧板生产的镀锌产品,不仅有很强的质量竞争优势,而且与河北、广东等地比较,每吨至少有200元运输成本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伟大祖国的成长步伐,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迎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前程,娄底工业经济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五位一体”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成功构建了由过去的冶金、建材、有色、火电等传统产业为主导,到目前以钢铁及薄板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信息技术、精细陶瓷、农业机械等新兴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走出了一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工业实力显著增强

建国之初,全市仅有以锡矿山锑品开采为代表的屈指可数的几户工矿企业,全市工业总产值仅1697万元。改革开放前,全市各类工矿企业户数只有900户,工业总产值也仅8.25亿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娄底工业通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工业经济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煤炭、化工、电力、机械为骨干,涵盖36大类、门类齐全的新工业体系。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29亿元,成功跃上千亿新台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不动摇,通过大力实施“工业提振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和“优势产业链培育计划”,涟钢、冷钢加快了提质改造,WAMA汽车板、电将军、钢宝利、湖南利钢等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娄底工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到201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99户,其中过亿元企业达373户,过十亿元企业达23户,过百亿企业3户,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和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全市工业实现总产值2800多亿元,是1949年的1.6万倍,年平均增长14.8%;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4.5%上升到45.3%,工业始终是市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主力军。2016年—2018年,娄底规模工业增速、质量、效益连续3年都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18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市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建国以来,娄底工业主要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冶金为主,结构单一,技术含量水平不高,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曾是娄底工业的标志,产品“傻大黑粗”是留在众人心中的印记。为改变这种粗放、低效的发展方式,市委、市政府锐意改革开放,矢志转型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构建起了以精品钢材、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新的产业体系。如以华菱涟钢、VAMA为龙头的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脱胎换骨,产品也逐渐实现高精特新,华菱涟钢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世界领先,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等17大重点产品已实现替代进口,产品应用到港珠澳大桥、西气东输、高铁动车等国内100多个国家级重大工程;华菱集团与全球最大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共同出资成立的VAMA汽车板公司,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顶尖水平,已成为全球一流的汽车轻量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钢产品出售从“论吨”—“论卷”—“论片”—“论克”,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升。至2018年底,全市精品钢材产量达1200万吨,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集群成功突破千亿产值目标;同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已有规模企业65家,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正着力朝着千亿产业集群目标稳步推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70年励精图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娄底工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着力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积极发展新兴优势产业、重点培育优势企业、引导产业和企业集聚发展,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从追求速度与总量扩张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提升,竞争力逐渐加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77.96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利润总额158.29亿元,同比增长38.9%,累计增速居全省第1位;工业实缴税金47.7亿元,同比增长34%,增幅居全省第一,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51%。园区从无到有,集群、集聚效应日益增强:目前已建成各类产业园区7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园区5个、两型社会示范区1个;园区企业达2111家,规模工业企业达370多家,从业人员达11.4万人。“两化”融合不断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深化“两化”融合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推动力,致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建设4G移动通信基站达8000站,全市1835个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和光纤通达率均达到100%;全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30.8亿元,同比增长48%;全市固定家庭宽带以及移动4G宽带普及率达分别达64.4%和62.8%,城市有线电视网双向网改率达到100%。二是“两化”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以三一中兴液压、创一电子为代表的一批数字工厂、数字车间相继建成,280余户企业进入全省“两化”评估。三是移动互联网产业茁壮成长。万宝新区“娄底南.联创小镇”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已有浙江颐高、陌陌科技、浪潮、顺德造等340余家企业入驻,2018年以来,实现产值22亿元,税收1.2亿元。四是“智慧娄底”建设加速推进。目前,娄底企业已“上云”4000余户,“云上娄底大数据中心”、“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城管、智慧水利、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平台等子系统的建设稳步推进,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等已上线运行,娄底被评为“2018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科技创新不断加强

创新驱动是娄底工业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抢抓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向改革要思路、向创新要办法、向聚焦要突破,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助推“加速转型、奋力赶超”。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工业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引进与应用,一些领域正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全球第一家以先进陶瓷为基础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在这投产,全球第一条新型激光拼焊线在这里开机,全世界最先进的异形落料生产线在这里建成……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风起云涌,新模式百舸争流,代表着国际先进水平的“娄底智造”一步步登上世界舞台。同时,我市加大了科研投入,强化了平台建设。至201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5%,新产品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两高产业”发展壮大,全市高技术工业和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3.1%,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4.2%;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5613人,设立研发机构49个。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

娄底发展与祖国成长同行,乘改革春风,全市工业坚持因企制宜,全面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产权转让、破产重组、资产量化安置职工等改制模式,转变企业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解除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禁锢。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成功完成了以“两个置换”为核心的112家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在娄底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曾年产1000万吨煤、1000万吨钢、1000万吨水泥,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的任务相当艰巨繁重。为此,我们坚持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共关闭煤矿440多处,关闭水泥企业121家,关闭非煤矿山120家,锑采矿权从12家整合为2家,锑冶炼企业从91家整合到8家,共计淘汰落后产能2000多万吨,淘汰落后产能规上工业企业163家,为全市加速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腾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回首往昔,70年历程波澜壮阔,硕果累累。娄底70年的工业发展辉煌成就,是全国发展变化的一个生动缩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生命力,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行程万里、不忘初心,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围绕产业振兴、工业强市,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奋力谱写娄底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刘明军 通讯员 张杰军 赵延平)

责任编辑:谭洲伟